如果,SEM真有捷徑的話,那么?“帕累托法則”就是那條捷徑。看過我文章的朋友要說了,又是這個,是的,因為對你太重要,對我們太重要!
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不缺要做的事,缺的是不做哪些事的魄力和覺察力,做減法需要勇氣。
為了方便解釋,筆者把百科的注解復制過來:
帕累托法則又稱80/20法則,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帕累托發(fā)現(xiàn)的,最初只限定于經濟學領域,后來這一法則也被推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,且深為人們所認同。
帕累托法則是指在任何大系統(tǒng)中,約80%的結果是由該系統(tǒng)中約20%的變量產生的。例如,在企業(yè)中,通常80%的利潤來自于20%的項目或重要客戶;經濟學家認為,20%的人掌握著80%的財富;心理學家認為,20%的人身上集中了80%的智慧等。
具體到時間管理領域是指大約20%的重要項目能帶來整個工作成果的80%,并且在很多,情況下,工作的頭20%時間會帶來所有效益的80%。
帕累托法則對我們的啟示是:大智有所不慮,大巧有所不為。工作中應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(shù)問題上,因為就算你花了80%的時間,你也只能取得20%的成效,出色地完成無關緊要的工作是最浪費時間的。
你應該將時間花于重要的少數(shù)問題上,因為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少數(shù)問題,你只花20%的時間,即可取得80%的成效。
工作中我們要學會“不釣小魚釣鯨魚”,如果你抓了100條小魚,你所擁有的不過是滿滿一桶魚,但如果你抓住了一條鯨魚,你就不枉此行了。
大家都認為“帕累托法則”自己聽過,看過,知道,并深以為然。但,為什么還是不會數(shù)據(jù)分析,為什么分析完數(shù)據(jù)還是沒能及時執(zhí)行,為什么執(zhí)行了還是不出結果呢?
韓寒在《后會無期》說:“聽過很多道理,依然過不好這一生?!?
深究原因,只有一點,就是理解得不夠徹底。
怎樣做能理解得更徹底呢?
在行動過后,增加自我的反思和總結。
反思和總結越徹底,對理念的理解越深入、越清晰,知道、做到才能得到。
筆者在閱讀同一本書時,上半年讀和現(xiàn)在讀,感受居然完全不一樣。
上半年,看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,以為自己都懂了,看著看著就走神了,為什么會走神,因為不感興趣,甚至不屑。
現(xiàn)在,書上同樣一行字,我看了好幾遍,再讀好幾遍,最后不罷休,還用筆抄寫一遍。
為什么會這樣呢?
因為這大半年里,筆者一直在行動和反思。
里面印刷的文字,赫然變成了一種跟腦部產生共鳴的感受,跟自己過往的踐行交相輝映,讓自己的理解更淋漓盡致,更靈動通透。
好了,回到如何用“帕累托法則”來分析賬戶?先放組數(shù)據(jù):
上圖數(shù)據(jù)整體下單成本偏高,目標成本是1000元/單。
數(shù)據(jù)看上去似乎很詳細,該有的都有,但一些轉化率數(shù)據(jù)和成本數(shù)據(jù)還不夠明了,需要做二次處理,如下:
看著密密麻麻一組數(shù)據(jù),頭皮有些發(fā)麻有沒有,先從三個角度分析這組數(shù)據(jù):
1.從下單占比大的產品維度分析:目前下單成本1452,偏高。
先找翹起80%結果的產品組,從下單占比看,依次排序(下單總占比超過70%):
通用詞、產品1、其他產品、產品3、產品4和產品6。
?、?先分析通用詞下單比例占到了20%,下單成本2013,倒推到注冊成本還在可控范圍內,通過比較對話成本的總均值,發(fā)現(xiàn)主要差距在對話成本。
在對話下單率一定的情況下,因為通用詞的競爭較大,下單成本在1200~1500的區(qū)間可控,對話成本要達到多少,能把下單成本降低到1500呢?
對話成本=215355/(215355/1500/6.4%)=96.
對話成本=215355/(215355/1200/6.4%)=77.
那么,最核心的通用詞,在消費占比在27%,對話下單率6.4%時,對話成本控制在77~96之間,下單成本能控制在1200~1500。能保證下單占比20%的結果。
?、?控制通用詞對話成本從均價、點擊對話比著手,點擊對話比,比平均值的值超出2%,可提升空間非常小。
均價成為調整的著力點:
均價=215355/(215355/96/7.2%)=6.9.
均價=215355/(215355/77/7.2%)=5.5.
那么,通用詞均價控制在5.5~6.9,能保證對話成本控制在77~96,使下單成本在1200~1500的區(qū)間,保證20%的結果。
?、?我們再來分析:下單占比17%的產品1,離標準下單成本差距600元。
根據(jù)圖2所示,產品1的成本數(shù)據(jù)對比成本總均值,主要是對話成本高出了90-66=24元,通過觀察均價和點擊對話比,均價下降空間較小,點擊對話比還有可提升空間,假設點擊對話比降低到6%,計算如下:
產品1消費金額151147.795/(點擊量32384*點擊對話比6%*對話注冊率10%*注冊下單率56%)=下單成本1389元/單。
這樣在點擊對話比做細微調整后,下單成本就下降13%。
注意:根據(jù)每個行業(yè)的SEM可調整空間的現(xiàn)狀可以從其他環(huán)節(jié)來做比對和驗證,如果對話注冊率比點擊對話比更容易調整,那么可以從對話注冊率去下功夫,最終也能拿到結果。
?、?然后,觀察下單占比13%的其他產品類,引用SEM關鍵詞四象限法則,很好的解釋了,如何看待這批高轉化、低成本的關鍵詞。放量和拓詞,讓這批優(yōu)質關鍵詞,發(fā)揮更大的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:在拓量的同時,需要考慮到客服部門的承載量,協(xié)同合作方能取得更美好的結果。
?、?最后,統(tǒng)一分析產品3、產品4和產品6,下單總占比18%,產品3整體情況還算穩(wěn)定,產品4和產品6并不樂觀,
抽絲剝繭后,發(fā)現(xiàn)對話注冊率和注冊下單率雙低,導致對話下單率僅3.3%。
這個層面就涉及到成交的3個問題:1是要不要,2是信不信,3是值不值。
在對話注冊率環(huán)節(jié),搜索詞部分處理得相對精準的情況下,“要不要”的問題基本可以忽略,大搜本來就是“我找信息”的過程,一定有需求,才會進來。
其二,處理信不信和值不值的問題,淺層次來看,在著陸頁和客服環(huán)節(jié)需要做更多的努力,提高可量化的數(shù)據(jù)。深層次來看,需要深層挖掘客戶需求,對公司品牌、產品包裝、客服如何滿足客戶需求來深耕細作。
2.從渠道層面分析:運用“帕累托法則”,全渠道去觀察數(shù)據(jù),有時候,“細節(jié)決定成敗”在宏觀層面并不科學。
在拿到這組數(shù)據(jù)時,各個渠道問題繁雜,渠道2、渠道3、渠道4更是連著陸頁都只有一個,整站推一個頁面。
那么,我們很容易陷入去救火的狀態(tài),趕緊準備站點,準備更優(yōu)質的著陸頁,花無限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梳理另外3個渠道。
但仔細分析,總下單占比僅19%,每個渠道產品品類17個,3個渠道51個品類,全部梳理完,火已經燒完了,是不是呢?
且,目前的下單成本還在可控范圍內,所以先擱置,可以排期進3個月內的任務清單,目前不是非常緊急的工作。
3.從責任部門分析:對話下單率直接量化了客服部門的轉化成果,而點擊對話比直接量化了sem部門的流量成果。
①?對話下單率跟同行或以往的經驗做下比對,是否在可接受范圍內,運用“帕累托法則”,來權衡工作重點是在前端流量還是后端轉化上,如果能做最少的事,達到最大的結果,我們就可以偷笑了,小伙伴們,對不對?
?、?以此為參照,從產品品類角度,把一個復雜的轉化“系統(tǒng)”,拆分成由不同品類組成的“小系統(tǒng)”來做分析,幫客服部門分解轉化目標,成為協(xié)同合作、溝通提升的依據(jù)。
③?SEMer也會經常去跟責任部門溝通,但發(fā)現(xiàn)數(shù)據(jù)沒提升,還溝通出了一堆問題,為什么呢?原因有2點:
1是溝通方式,在這里不做贅述。
2是沒有找對人,所謂找對人,做對事,這適用于任何場景。需要學會借力使力,找到合作部門的核心人員去撬動整個部門的業(yè)績,拿到最好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