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|| 誤區(qū)一:“有商標就是品牌”
“注冊一個商標,慢慢賣貨積累用戶,慢慢就擁有品牌了”,這是一個既不專業(yè)又很普遍的誤區(qū)。
的確,品牌的作用是讓企業(yè)和產品具備“身份識別”,但這只是品牌最基礎的價值之一。筆者認為品牌真正能發(fā)揮巨大價值主要在于兩點:
第一點是企業(yè)的“增量”,在經濟水平好、消費力高的情況下,品牌能夠帶來更多溢價,讓企業(yè)贏得更多的市場增量;
第二點是企業(yè)的“韌性”,在經濟水平一般、消費力下降,或者企業(yè)出現問題的情況下,品牌就是企業(yè)的韌性,是護城河,是用戶的忠誠度。
企業(yè)要實現這兩點價值,一個只有商標,沒有品牌故事、沒有受人喜愛的品牌形象,沒有持續(xù)積累的品牌價值觀認同,是難以達到的。
||| 誤區(qū)二:“做品牌看不到效果”
“凡是花錢,必要擲地有聲”。這是全天下企業(yè)老板都有的普遍需求。
但我們知道,建設品牌過程中的相關營銷投入,在銷量效果的反饋并不明顯或不及時,只能通過一些指數或者用戶提及率、好評率來判斷。老板看不到效果,就認為做品牌浪費了很多錢。
事實上,筆者認為:“品效合一”是始終在一起的, 只要你做了相關的品牌傳播,它就一定能反饋在效果層面,只是很難衡量,你看不到這個數據罷了。
帶這個信念重視品牌,去做品牌,往往才能真正建立起強大的品牌效應。
有的人會說,出海前幾年,先賺錢再做品牌,現在先生存下來。
但筆者認為,品牌是與生俱來的決心與目標,品牌的建立始于一朝一夕的積累。哪怕企業(yè)前期并沒有預算去做任何品牌相關的投放執(zhí)行,但你不能缺少建立品牌的意識。因為一旦有打造品牌的初心,會影響到很多決定勝敗的細節(jié)。
比如,一個有品牌決心的老板,想必會對產品有著很高的標準;品牌出海的相關商標設計、品牌名,有沒有深思熟慮;對價格促銷更為敏感;產品包裝、海報文案有沒有調性;售后服務的滿意度等等。
品牌萬里長城,始于一點一滴。跨境電商要不要大張旗鼓的品牌化可以因企業(yè)情況而異,但企業(yè)必須建立品牌化的意識。
||| 誤區(qū)四:“照搬國內的品牌玩法”
有的老板會認為,天下大同,照搬國內的“品牌玩法”就可以了。
可有沒有想到來到不同市場,就會面對不同的消費行為偏好、媒體傳播環(huán)境、市場競爭格局,照搬國內的營銷玩法,顯然容易“水土不服”。
比如產品的包裝設計,是否符合當地人的審美。企業(yè)是否有當地媒體的報道背書。國外消費者更重視一家企業(yè)在ESG或CSR方面的表現,企業(yè)產品是否符合其理念,或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并向公眾披露。在Facebook、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,有沒有不同的玩法,如何獲得更高的互動量... ...
顯然,環(huán)境不同,玩法也要不同。落到更具體的品牌化方法,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,因為如今海外媒體渠道也十分碎片化,目標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接觸品牌信息,如品牌官網、電子郵件、社交平臺、媒體報道、視頻廣告、平面廣告等等,品牌需要通過各個渠道信息匯集在一起,才能打造更加完整的品牌認知體驗。